close

趙升君  

一陽初動處 -- 趙升君先生與讀經教育

題記: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揚。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羲。————《冬季詠复卦詩》

 

一、道在何方

 

“九十年了,你用體制教育的方法一個人才也沒培養出來,不管是科學家,文學家還是藝術家,一個都沒有,難道這還不足以讓我們反省嗎?古人十年寒窗苦,就能考狀元、中舉人,就能治國平天下,現在廣土眾民十四億人口,全民受教育二十多年,一個人才竟然都出不來,譬如從黑龍江去海南島,大致方面是朝南走,你方向都錯了,怎麼能到達目的地!”

 

無論是讀經理念演講,還是面對參訪者的困惑、質疑,趙先生常常會說出這樣的話,其實,這只是他整個教育理念的冰山一角,正是有這諸多反思,趙先生十分自信他已經找到了教育的唯一之道——兒童讀經教育。

 

趙先生接觸讀經在零一年,而他對教育的反思可以追溯到更早,乃至他自己上學的時候。 趙先生言有一次上語文課,學一首古詩,他當下就萌生了一個疑惑,這樣的詩我為什麼寫不出來,答案是自己可能不夠聰明,那學習最好的班長能嗎? 當然不能,或許是上學時間不夠長,那老師能寫出來嗎? 最後發現,老師也不能。 那他就想:為什麼古人能寫出來,現代人卻不能? 隱隱約約他覺得現在這套教育制度或許有大問題存在。

 

後來成家立業有了孩子,他又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孩子三歲了,是該上幼兒園小班的年齡,趙先生特地去拜訪當地幾家幼兒園的園長,當問到孩子們幼兒園畢業後的去向時,統一的答案是上小學,然後上初中、高中,最後考大學。 趙先生通過自己長期觀察發現,即使是大學畢業,好像都很平平庸庸,沒有什麼了不起。 後來他又拜訪過很多學校,得出一個結論:八九十年來,我國沒有一個有成就的大人才,我的孩子也去上這樣學,無非和他們一樣,沒什麼了不起。 於是他的孩子十分例外的沒有送進幼兒園。

 

 

 

二、上士聞道

 

在漫漫思索中,一天天過去,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 大概在孩子四歲左右,有一天,趙先生非常意外地收到一個郵包,裡面夾著一張宣傳讀經教育的報紙,發行者是山東平原小巨人經典學校。 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趙先生髮現,這就是他尋覓多年的教育。 很快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要送兒子去小巨人上學,自然,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妻子、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乃至所有親戚都反對。 趙先生在說服妻子後,孩子送到了百里之外的小巨人經典學校。

 

孩子送出去了,趙先生卻並不滿足於此。 他繼續到處蒐集和讀經教育有關的影音文字資料,尤其是王財貴教授的演講光盤,蒐集到了就認認真真的觀看。 其實,王財貴教授關於讀經的演講,從《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講於 2001 年)到《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講於 2010 年),內容幾乎都是大同小異,但趙先生說,只要有一句話不一樣,就值得再看看。 大陸的讀經演講光盤看完了,趙先生又打電話給遠在海峽彼岸台灣的王財貴教授,詢問是否還有別的演講光盤。 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收集了十幾場的演講光盤,每場觀看累計二十遍以上。

 

隨著對讀經教育了解的日漸深入,趙先生有了自己辦讀經學堂的想法。 自己的孩子,鄰居親戚的幾個孩子,在家裡騰出一間空房做教室,白天妻子教學,自己上班,晚上一起學習讀經教育的理論。 不久,陸續又有幾個左鄰右舍的孩子送來,家裡太小,就在萊州市租了個地方,一家三口從過西村搬到萊州市,一個小小的幼兒園漸漸形成。 寒暑假期間也開設假期班,多是朋友的孩子。 原來強烈反對的家人們,看到孩子通過這樣子讀書帶來的顯著的進步,也慢慢不再反對了。 這時候的幼兒園,有二十來個孩子,用絕大多數時間讀經,因為要應付一下放不下學校課程的家長,只拿出很少時間學習一下幼兒園的課程。 這就是萊州王財貴經典學堂的前身。

 

一兩年後,王財貴教授參加完曲阜一個孔廟活動,知道在山東萊州有這麼一個學堂,決定親自去看看,隨著王教授在萊州實驗小學的一場讀經演講,了解讀經的人逐漸增多,學生也開始增加,於是趙老生的王財貴經典學堂發展至第二個階段。

 

三、只賣饅頭

 

因在讀經交流網久聞趙昇君先生及其王財貴經典學堂大名, 2008 3 月份,我從咸陽出發,直赴山東萊州。當時的我接觸讀經已有一年多,對讀經教育信心百倍,一心想辦自己的學堂,以使更多的人從中受益,無奈人微言薄,力不從心,便決心先在趙先生學堂潛心學習個三五年再說。

 

北五里的德謙幼兒園(因用人名做校名教育局不批,故改名德謙。)已經遠離喧囂的萊州市區,座落在稍顯偏僻的萊州市北郊的北五里村。這是一個不大的院子,有二層樓,二樓教室前面有一塊平台,樓下兩邊又有相對的幾間房子,一邊做廚房,一邊做辦公室,旁邊是廁所和柴房。 這便是王財貴經典學堂的新址。

 

見到趙先生後,我把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趙先生並沒有太大反應,只是語重心長的說了一句:“辦學堂,不能光靠熱情”。當時的我並不能完全理解這句話背後隱含著多少的艱辛與無奈,只是默默的記了下來,從此,我成了王財貴經典學堂的一員。

 

此時的學堂學生總數已逾百人,全日制讀經的學生有三十來個,其餘都是當地走讀式的幼兒。 趙先生常常要面對各種各樣反對的聲音,疏導家長們的疑惑。 面對這樣一個新生的事物,擱置眾人趨之若鶩的體制學校教育,但憑著對讀經教育的一腔熱情和對子女將來成就的期許,千里迢迢送子女來讀今日眾人已難讀懂的古書,走一條無考試無文憑只讀經殊途的家長們,面對各方壓力,心裡不免左右搖擺。 有家長建議,應該教孩子數學;有家長建議,孩子應加才藝課;有家長建議,孩子的伙食要提高;有家長建議,老師的素質要跟上。 對於因理念不通而產生的一些問題,趙先生盡量去疏導,對於居高臨下,以上帝自居的家長,趙先生也毫不示弱,說:“我這裡就這條件,就這種學習方式,你要提建議,我很歡迎,你要想讓學堂按著你的想法走,那還是趁早接孩子回家去吧。即使辦黃了,我也不會改變我的初衷。”趙先生認為,家長大老遠送孩子來,為的就是老實大量讀經的教學,這是學校的立校之本,別的硬件設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要我們不斷的深化教學,讓孩子把經典背到肚子裡,這才是對家長們的最大回報。 如果要學數理化,要學二胡、吉它、鋼琴、古箏,就去上體制學校,去上才藝班,我這裡還沒有能力開設。 正如全球讀經交流網萊州王財貴經典學堂專欄介紹文字裡引用趙先生寫的一段話:我因為知道饅頭特好,所以只賣饅頭,要買包子、水餃、鍋貼、玉米湯、烏龍面者請向別處去!

 

時間久了,留下來的全是信念堅定的家長和學生。 家長信念堅定,孩子便踏實用功。 看著這裡學生驚人的讀誦量,原來接走孩子的家長在走了很多彎路後,又陸續送孩子回來。 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不久,北五里的校舍又不夠用了。 與此同時,趙先生在 15 公里外的鄰鎮程郭鎮東風村籌建著另一個新校。 新校佔地二十多畝,前面有水庫,後有山丘,左右是千畝田園,校門口是一條沙石路,綠樹成蔭,風景怡人。 在 08 年底,全校師生告別北五里,於此落腳。 從此,學堂裡全是全日制讀經的孩子,到了 09 年正月開學,增加到了 70 多個,到了 09 年底,已至百人。

 

趙先生不但讓來校就讀的孩子們盡可能多的讀誦經典,對於在體制學校上學的孩子,通過開辦寒暑假班的形式,也讓他們能夠接受經典的熏陶教化。 “一天讀經八小時,沒有活動場地,沒有零食、電視、電腦,住在平時對外關閉的六樓上,每天重複著差不多的工作,讀經、吃飯、睡覺、讀經、吃飯、睡覺……然四十多天下來,結業時竟然有一半學生願意留下來,繼續讀長期班。有的孩子自己做理念尚不堅定的父母親工作,有的孩子請老師幫助給父母做工作,有的孩子甚至給父母跪下來,希望父母答應他留下繼續讀長期班。”這是 08 年暑假班結束後趙先生寫在總結中的一段話。 從此,趙先生的寒暑假班模式被同仁們爭相複製到全國各地,當然這也是趙先生希望的。 王教授在一篇題為《兒童如何保其童真》的文章中寫道:

 

小孩子要看卡通,不要看名畫嗎? 小孩子要聽流行歌,不要聽古典音樂嗎? 小孩子喜歡數學自然,不喜歡讀經嗎? 小孩子喜歡過聖誕,不喜歡過春節嗎?

 

小孩子要什麼,誰知道呢? 什麼是童真,誰知道呢? 怎樣教才能保持童真又誰知道呢? 是不是他所喜歡的,即是童真所在? 還是正是破壞他童真的殺手? 會不會他現在所沉迷歡樂的,正是他以後所引為後悔的,誰知道呢?

 

趙先生認為,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所獲取的成功,才是最為可貴的,其所伴隨的喜悅和自信,更是無與倫比,尤其是通過這四十幾天,能夠把一萬多字的經典,這麼熟練的連背出來,他的心靈、學習能力的提升乃至勝過歷年上學總和,因為,他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隨著王教授十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巡迴演講,讀經教育已經開始生根發芽、遍地開花,讀經私塾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惠澤一方。 然因各種限制,讀經學校很難超越小規模的家塾模式,以有更大規模之發展。

 

很多地方的政府清明領導人納之為體制教育必修課,國家也通過各種方式掀起一股文化回歸,國家復興的浪潮。 讀經教育及其成果已然成了教育界繞不開的一個話題。 如何能夠更普遍更有效的實現讀經教育,趙先生辦學多年,豈能不知? 雖然他只是一介平民,可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在陪王教授為千年書院選址中,趙先生走進了浙江省遂昌縣,一個青山連綿,碧水揚波的秀麗山城,得到了當地領導人的熱烈歡迎,於是全世界第一所以讀經為特色的民辦學校誕生於中國浙江省遂昌縣。

 

因為不可避免的納入教育局體制管理,學校的課程必須要加進來,對讀經教學的時間勢必有所影響。 然趙先生有他獨特的秉承王教授的教育方式,即只拿出很少時間來讓學生自學學校課程,而重點中的重點仍是老實讀經。 趙先生曾言,王教授宣導讀經十多年,演講上千場,其實只說了四個字:老實讀經,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培養人才的關鍵所在,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趙先生有一句在讀經界廣為流傳的名言:讀經便好,縱使壞,也壞不到哪兒去;不讀經便不好,縱使好,也好不到哪兒去。

 

家長依然有那麼多意見,反對質疑的聲音依然那麼大,而趙先生的讀經學校卻越辦越大。

 

 

 

四、各歸其所

 

在所有疑問中,讀經孩子以後如何同體制學校接軌,應該是出現最頻繁的一個問題。 趙先生總能輕而易舉的化解掉,因為他懂的不僅是讀經教育,而是所有的教育,因為他懂人性,懂人的生命成長軌跡。

 

語文方面:

 

趙先生認為,現在的大學生連篇作文都寫不好,幾乎不能算有什麼語文能力。 小學六年無非認識 2500 個漢字,讀經的孩子一年即可完成。 ,古人讀四書五經十年,就能出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江山代有才人出。 五四時期的魯迅、胡適等名人,反對讀經反對文言文,可他們全是讀經長大的,他們的白話文水平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能超得過! 所以趙先生得出一個結論:自從廢除讀經後,中國就出不了大人才,再也沒有像像熊十力、馬一浮、梁漱溟這樣的大思想、大哲學家;戲劇界,沒有像周信芳、馬連良、梅蘭芳這樣的京劇大師;文學方面連五四這一批人也出不來;科學界,華羅庚、錢學森去世了,他們這樣的人就沒有了。 總之,這不讀經的九十年,文化沒落了,各行各業也相繼沒落,再也出不了拔尖的大師級人物,整體社會因缺乏良好的主流文化,呈墮落之勢,縱使有鳳毛麟角一兩個人才,也一定不是學校培養出來的。 今天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動輒讀書上學二十多年,走向社會,除了為自己謀口飯吃,還能做什麼呢? 大學前為考試,大學後為工作,安身立命的學問學校幾乎不教。 翻開經史子集,不能讀,就不能接通五千年的文化智慧,沒有深度的文化內涵,人人都是空前絕後,唯我獨尊,缺乏理性的思辨能力。

 

本來,語文教育只要按照人類本省的發展規律走,是很簡單的,而它在人一生中所佔的分量又是最重的。 一個人可以不懂數理化,不懂外語、藝術,但一定不可以沒有語文能力。 它佔人生整體的 90% 以上。

 

語文分語和文兩個方面,語就是說話,語言。 一個人,只要口耳正常,生活在有語言交流的環境中,兩三歲後,他自然會講話。 我們現在的教育卻是,明明一個小孩子他的語言表達已經很豐富流利,還是用一些無聊粗淺的圖畫兒歌來教他說話,不但浪費了兒童的寶貴時間,也耽誤了老師的青春年華。 所以王教授說,誰教語言誰昰笨老師。 再說文,文包涵很多內容,總體來說是對已有學問的進一步加工、創造和表現。 譬如蠶吐絲,能否吐出絲來關鍵取決於它是否吃了足夠的桑葉和到了吐絲的時間。 現在學校教育所尊奉的教育理論,更多的側重於讓孩子表現,只為他當前負責,不管他一輩子過活。 孩子們因為沒有真正有價值的書籍爛熟胸中,雖然從小學即開始寫作文,可就算做到大學畢業,絕大多數人依然害怕作文,依然寫不出可以傳世的好文章。

 

古人云:人幼而學之,壯而行之。 這才是對“學以致用”的最好詮釋。 對於兒童,語既不必教,那重點就落在文上。 白話文昰不用教的,把心中的所思所想用日常交流使用的語言記錄下來就是白話文。 同時我們經過思考發現,五四時期的一批現代白話文優秀作家的作品,到現在九十餘年了,我們仍然奉為經典,而他們全是從小讀古書而非白話文長大的。 這就證明,從小學習文言文不但不會妨礙白話文的運用,還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學習古書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選擇自古以來公認的有高度價值的智慧之作,趁著小孩子理解力尚弱,記憶力最好的黃金年齡,不管懂不懂,只管讓他通過反复讀誦的方式裝進肚子裡。 他日隨著年齡增長,理解力增加,人生閱歷增深,對滿腹經綸自會有其自己的體悟,並作為人生為人為學的基礎。 語文教育不但承載著一個人性情的陶冶,智慧的開啟以及人生價值觀的體現和追求,還負責者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繼承發揚。 除了有高度價值的經典之作外,還有什麼書能夠挑得起這個重任?

 

今天全世界都在提倡閱讀,提倡終身學習。 讀經的孩子卻全無此必要。 因為我們發現,只要老實讀經一兩年的孩子,沒有不愛閱讀的,而且大人提供他什麼他就閱讀什麼,無分難易。 一些有高瞻遠矚的父母師長不願意過早啟發孩子的聰明,所以只讓孩子讀經,不讀課外書。 在趙先生的學校就有這樣的倡導,一個人讀的第一本書當是《史記》或《資治通鑑》或《古文觀止》。 不管懂不懂,只要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的看完,就可以換下一本。 這樣的書都看不下去那就只管老實讀經吧,等能看下去的時候再開始閱讀。 一般的中國四大名著外國文學名著及其以下的書籍都是不允許帶進學校的,當然,這樣的遠見卓識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在每個教室都有一個書架,最底層放著學校的各科課本,往上是一些國學大師的哲學思想著作,再往上是王教授《“現代國際書院”項目書》中所列的部分書籍,再往上是四書五經及其權威注疏。 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 有學就有,沒學就沒有,而且是一輩子的沒有,愚昧終生。

 

數理方面:

 

趙先生認為,數學不必太早去學,也不必老師去教,更不用人人都學的那麼深。 一個人六七歲,也就是上小學的年齡,不用去上學,先只管讀經五六年,相當於小學畢業的年齡或者更大,這時他已能背誦二三十萬字的經典,能讀《史記》、《資治通鑑》這樣的書,再讓他回過頭來看小學的數學,從一年級看起,自己學習,自己做題,遇到不懂的可以問問家長老師,也可以先放一邊不管,老師家長只管去鼓勵去肯定孩子的成就,做對了,很好,做錯了,沒關係,以後再做。 孩子會越學越高興,越喜歡學,小學六年無非是自然數、分數、小數的加減乘除及其運用,只要理解力達到或超越,一個正常的孩子不出一年,就能學完,實在不需要浪費那麼長的時間還學的那麼痛苦。 如果孩子要上學,那就去上吧,或許一時看不出太大差別,但這個孩子一輩子為人為學的基礎已經奠定了,父母再也不必為這個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了。 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沒有上學的必要,那就趁著年齡尚小,記憶力好,再多讀多背一些有價值的中外文經典,為將來進入王教授開的書院學習做準備。

 

如果一個孩子真的很有數理天賦,老師家長只管為他創造條件,讓他自己去鑽研,學到什麼程度都不用緊張,別指望老師能教給學生什麼,古今中外所有有大成就的人才,自學成才的不計其數,沒有哪個數學家、科學家是老師教出來的。 所以,對一般人而言,沒有必要學太深的數學,只要弄懂小學數學,就夠一輩子用了。 現在上高中考大學的人那麼多,畢業後誰還記得方程怎麼解? 誰還會沒事去翻翻數理化書,解幾個習題? 中國的數學總體程度深美國三年,學數學需要的是聰明、理解力,理解力不夠,只壓著學生去算題,結果人人都怕數學,一個怕數學的民族,怎麼能夠出科學家,怎麼能夠出諾貝爾獲得者? 所以,美國的數學課程和人類的理解力發展緊密連繫,你什麼樣的理解力,就學什麼樣的課程,乃至低於理解力的課程,結果美國人越學越有興趣,所以美國的科技一直是世界領先。 我們的教材是國家編定的,我們只能讓孩子理解力達到再學,以免他像我們一樣害怕數學,恐懼數學。

 

外語方面:

 

趙先生從接觸讀經就一直做著這方面的思索。 現實是,一個中國人,從初中學英語到大學畢業,花了那麼大的功夫,花了至少十年時間,竟然比不上外國三歲小孩子的語言運用能力。 我們學習外語要背單詞,分析課文,講語法,然反思三歲小孩學習母語,根本不需這一套,照樣能會說的很好,即使文盲,傻子也能很容易掌握自己的母語。 所以趙先生一邊實踐著王教授所倡導的英文讀經理念,即同背誦中文一樣,用英文背誦西方一些文化經典,如聖經、莎士比亞作品,西方名人格言選等。 王教授認為,西方的文化如科學、民主也是人類理性的另一方面表現,而人性是共通的,所以通過西方文化的學習,我們也應該從自己的心靈開出。 學習的最佳方法就是直接通透西方的哲學、思想,這在新儒家叫做“學統的開出”,這才是學習外來文化應走的途徑,應具備的見識和心靈。 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華民族本就具有好學的性格,早在一千年前,我們偉大的祖先便吸收並消化了同樣來自西方的印度佛教,並開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華嚴、禪宗。 那時不但有外國學者來中國講學傳經,也有中國學者去印度取經,所有佛經都傾全國之力翻譯講授,幾百年的相互摩盪,以儒、道兩家為主的中國文化變成了儒釋道三家,三足鼎立,共同化育著中華兒女。 這是我們吸收外來文化成功典範。 如今又遇到了另一支文化——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同樣有價值有意義。 清末義和團走的是完全拒絕排斥的路,失敗了;五四走的是否定自己,全盤西化的路,至今已九十餘年,止步回首,自己的傳統打倒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依然沒有學到。 本來我們已有成功的先例,現在只須藉鑑前人的經驗,從哲學,從經典來吸收消化,這就是王教授所倡導的外文讀經的意義所在。

 

趙先生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有學生雖已背了幾本英文經典,但聽、說這一關就是突破不了,這些經典文字對學生而言只是一些無意義的符號,像大悲咒一樣,縱使讀千百遍,也難解其中意思。 趙先生認為,這其中一定少一個環節,而語言也一定不是背出來的,可以任何一個嬰幼兒學習母語為例,既不需認字識詞,也不需學語法背課文,但都會很輕鬆的完全掌握,縱然從未上過學的文盲,在說話上也並不比上過學的人差。 後來,有朋友在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上帖了轉自天涯社區論壇閒閒書話的一篇題為《告訴你學習外語的真實方法》的文章,趙先生讀後大受啟發。 雖然我們現在學習外語都已過了兒童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三歲之前,但只要把心靈降低到三歲之前,模仿他們學習母語的過程,同樣可以把外語用很簡單的方法學習的很好。 現在國人學習外語最大的誤區即在於依靠中文學外文,把一個完整的語言系統拆的七零八落,花了數年功夫,卻一無所獲,連同外國人正常交流都成問題,更甭說學習吸收外國文化。 中文經典之所以能夠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因為這一套語言系統平常就為我們所用,包括文字、句法,文言文只是日常白話文的簡潔精煉。 所以要學好外文,一定要擺脫逐字翻譯,突破語言關。 文字只是記錄聲音思想的符號,並無實際意義。 要學好外語,第一步便是“聽音識義”,聽其讀音而知其所指何物,無須翻譯轉換,會聽一定會說,只是時間問題,不會聽一定不會說,如天生聾人定是啞巴。 所以先讓學生利用一個名為 Rosstta Stone 的英語學習軟件的大量圖片和配音,能夠完全聽懂、識別一千多個常用英語名、動、介、形容詞所示的意思,即同於孩童學習母語,聽到的一定是有意義的聲音。 這便是趙先生學校除堅持英文讀經外的另一條英語學習之路。

 

藝術方面:

 

趙先生認為,近百年來學校雖然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培養學生的目標,而實際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比如以美為核心的藝術教育方面,學校雖也有開設相關課程如美術、音樂、書法等,但教學的指導思想依然是和語數外無異的認知心理學,至於學的怎麼樣,我們都是上過學的,掂量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便見分曉。 縱使有人在某些方面突出,也一定不是學校老師教的,而是在校外自己通過各種方式學來的。 所以學校百年來的藝術教育是失敗的,因為即便考進中央美院,也再沒出像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這樣的藝術大師。 古人因種種限制,小時候能夠讀到書,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說接受繪畫、音樂這樣的藝術教育。 唯有在長大後走向社會,才有機緣根據個人誌趣接受這方面學習和教育。 因為有幼時背誦的經典文化作底子,往往很容易入門,而且達到很高造詣,實非今人所能企及。 現在的家長急功近利,從小就逼著孩子學習各種才藝,或許級數會很高,但若自己無絲毫興趣可言,當他自己可以為自己作主時,一定不會再碰這些東西,所以現代社會學才藝的孩子不計其數,長大後有成就者屈指可數。 這就證明,藝術也不應該是這樣學的。

 

王教授曾建議天下父母,讓自己的孩子在三歲之前務必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以奠定一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趙先生認為,對於一個學校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真有藝術造詣的老師,亦是可遇而不可求。 與其教成半調子,不如不學,要學就要一步走上正途。 所以趙先生言,我們雖然沒有藝術方面的老師和課程,但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經典環境,讀著經典書,看著經典畫,聽著經典樂,即使學生將來不搞藝術,也能夠分別和鑑賞美醜雅俗,若真有此方面天賦,有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心地純淨,眼界高遠,要學起來也是事半功倍,這是幾千年已經驗證的。 近一百年正是違背此道,故人才寥落,大師絕跡。

 

教育方法方面:

 

趙先生認為,對於學生,老師當以鼓勵讚賞為主,盡量避免打罵訓斥。 又認為,老師體罰學生固然是其能力不足的表現,很多時候只是個人情緒的激盪,所以應盡力避免。 然以法律強制規定,也不盡合適。 努力學習,提升自我修養和能力,這當然是任何一個打算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人應做的的份內事。 但對小孩子而言,最重要不是“怎麼教”,而是“教什麼”,只要把這方面嚴格把握住,就是有了根本,有了方向。 但這個觀點卻常常被誤會為趙先生支持體罰學生,趙先生聽到後哭笑不得。

 

 

 

五、老實讀經

 

要想讀經史子集如讀報紙小說,須老實讀經,要成就個人崇高的品德,須老實讀經,要貫通華夏五千年文化之慧命,須老實讀經,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弘揚中國文化消融西方文化的使命,須老實讀經。 王教授所編定的十本經典教材是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鑰匙,老實讀經便是拿到此鑰匙的唯一方法,捨此一路別無他途。

 

趙先生之所以為趙先生而聞名於全球讀經界,即在於他以老老實實的態度不打折扣的落實王教授老實讀經的指導理念。 實踐證明,越能堅守此理念的學堂,生源便越來越多,規模越辦越大,老師越教越輕鬆,學生越學越快樂,越背離此理念,便越有相反的效應,乃至辦不下去,關門。

 

處此時代,因受各種風氣的影響,前來讀經的學生往往一心志學者少,頑劣調皮者多。 於是,有家長老師問趙先生,孩子打架說髒話怎麼辦,答曰:讀經;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答曰:讀經! 讀經雖不能當下解決這些問題,但要徹底從根源上化解這些問題,只能通過老實大量讀經,所以只要牢牢把握好這個核心,師長們就不會捨本逐未。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期許,一個等待,天下本就沒有一成永就的事。

 

除了對讀經理論的誤會疑惑,很多家長還會不約而同的問這樣一個問題,讀經孩子不去上學,以後怎麼辦? 對於現代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孩子的未來。 很多對教育了解不多,對讀經信心不夠的師長遇到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應對,但趙先生不會。 在他心中早有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下至幼兒、上至大學生,因為很早以前這些所謂的問題他都已全部思考過,並解答過了。 趙先生認為,縱使全中國十四億人全部大學本科、研究所畢業,依然要有三億工人,八億農民,依然要有人去掃大街、撿破爛,當人人都有這些文憑時就相當於人人都沒有。 文憑是什麼,只是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 因為一個人從來沒有工作過,沒有工作經驗,用人單位需要看一下你的文憑。 讀經長大的孩子沒有文憑,那就從不需要文憑的工作做起,現在這樣的社會,不管你從事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不會再衣不蔽體食不裹腹忍飢挨餓了。 等要從事第二份工作了,什麼最重要? 能力!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讀經長大的孩子只要你有品德,有才華,有智慧,有學問,你也許剛開始會掃大街、刷廁所,但你會掃一輩子刷一輩子嗎?

 

一般大學畢業生心裡在想的無非是找個工作,而北大清華畢業生心裡想的只是找個好工作而已。 我們讀經孩子最低也無非是找個工作。 因為他們讀聖賢書、立君子品的目的本就不在找工作,他們明白,就現實而言,那些上學少沒什麼證書的人不見的就過的差! 他們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自己有限的生命更加充實光輝,他們的人生如何能夠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同的人生價值觀造成不同的人生追求,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是否能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快樂幸福。 一個人一輩子要走的路有三分人為,七分天意,誰能小時候就規劃好? 二十年前手機、電腦什麼樣子誰知道? 現在幾乎普及到千家萬戶,再過二十年又變成什麼樣子,誰知道呢? 儘管總有很多父母在兒女很小時就開始為兒女將來作打算,攢錢、蓋房子,買電腦、汽車,可真正按父母規劃走人生的又有幾人? 所以說,人生的大體方向可以規劃,具體從事什麼職業是不用規劃也規劃不了的! 父母只須在孩子受教育作準備的年齡段,盡可能讓孩子接受最合乎道理的教育,積累學問,修養德行,提升智慧,至於孩子長大後要走什麼路,不必顧忌太多,只管讓他去走吧!

 

 

 

六、中醫治病

 

趙先生懂中醫,不是因為他上過中醫大學,趙先生會治病,也不是哪位老師教的。 趙先生學校的學生,一年到頭,沒有人去醫院掛吊瓶,一般的頭疼腦熱拉肚子,只要把把脈,看看舌苔,一兩付中藥喝下去,幾乎痊癒。

 

趙先生認為,對一個人來說,最好的食物是五穀雜糧。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身體越來越差,就是家人的照顧太多了,大家信奉著一些自以為是卻並不成熟的營養觀念,以為吃營養品保健品有利於身體健康,可正因為這些“以為”,現在的孩子普遍出現兩個特點:一、精神越來越差,尤其城市來的孩子;二、早熟,十一、二歲身體就開始發育。 當然這和社會上亂人耳目敗壞心志的東西不無關係,但關鍵還是在飲食上。 現在很多加工過的食品都有添加劑,人吃的太多,肚子就變成了一個消化機器,不斷的消化、加工、消化、加工,因為這些東西都比較難消化,這樣人就昏沉,沒精神。 尤其那些保健品,雖說是中藥,也含內激素,比如人參、熟地黃、當歸。 只要是補品的中草藥,都含內激素,難聽點叫化肥,能促進人的生長發育。 人得了大病,需要吃這些補營養,小小年紀,天天吃營養品,你發育的早,將來倒霉的還是你自己,現在營養品過剩的孩子,有七八歲就成熟的。 這種孩子的父母痛苦,孩子也痛苦。 所以就一個求學年齡的孩子而言,現實的照顧越少越好,你吃的簡單,穿的簡單,你的精神就很凝聚,不會被這些分散精力。 所以在趙先生的學校任何學生不能帶營養品入校便是一條鐵定的校規。

 

趙先生認為,現在戴眼鏡的孩子年齡越來越小,人數越來越多,有飲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燈光太亮,從豆油燈、煤油燈、蠟燭、電燈泡到日光燈,燈光越亮,近視眼越多,這並非讀書寫字太多,古人囊螢鑿壁,掛角負薪,董仲舒十年不窺園,三載不下樓,今人比起古人之求學用功,萬分不及其一。 故問題關鍵並不在此,所以趙先生的學校,教室裡全是清一色的電燈泡。

 

趙先生認為,現在其實並沒有什麼新鮮的病症,像非典,甲流,古書上都有記載和治療的方法,只是名字不一樣。 只要對症下藥,也不難冶好,只是現在的人都迷信科學,迷信西醫。 趙先生之所以如此說,因為在去年甲流橫行期間,他只用一兩個中藥藥方,便治好了不少有甲流症狀的病人。 他認為,這種病其實談不上傳染不傳染,猶如一場大雪後,地裡的白菜都蔫了,哪個傳染哪個呢? 所以這種病關鍵的病因與天地運行氣候變化有關,過了這個階段,自然就消失了,但發病與否主要還是取決於個人的體質良差。

 

趙先生常喟嘆,他在自學中醫方面走了很多冤枉路,如今他自己想要有更大的成就,已經比較困難了。 但他能夠培養出超過他 10 100 倍的名醫,前提是必須聽他的話。 趙先生主張,學中醫最重要的兩本書是傷寒和金匱,每個學中醫的人都必須要把這兩本書背的滾瓜爛熟,內經有法而無方,至張仲景,才有法有方。 傷寒金匱就是內經在現實中的實踐運用。 傷寒金匱讀熟了,內經的理論很容易就能把握,內經縱然很熟,也不一定能治病。

 

 

 

七、一陽初動

 

趙先生不太注重儀表,自稱有哲學氣質,中醫天賦,最嚮往的生活是讀讀哲學書,研究研究中醫,可到現在為止,依然為學校的日漸擴大而顛沛奔波。 自稱天生吃草的命,一吃肉就肚子難受;對錢財沒感覺,不是境界高,也是天生這樣。 多年來,為辦學債台高築,依然談笑風生,堅信只要不出現第二次“文化大革命”,讀經的學生一定會越來越多,王財貴經典學校一定會越辦越紅火,大人才一定從他這樣的學校走出去!

 

趙先生認為,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取決於誰聽誰的! 如果學校隨著家長意志走,這所學校一定辦不長久,而要想成功必須是家長聽學校的。 家長是送孩子來求學的,不是來享受星級賓館的。 古人說尊師重道,師嚴然後道尊。 所以一個人想要拜師學藝是很不容易的。 今天很多家長總認為,我交了錢,你就應該怎樣怎樣。 求學過程本來就是一個自反自律,自我提煉的過程,充滿了荊棘與坎坷,也充滿了陽光和希望。 所以著名教育家魏書生先生讓學生每天都用左手寫八個字“學中求樂,苦中求樂”。 古詩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一個人求學時的生活,過的簡單點,對其一生絕非壞事,觀察很多成功人士的成長記錄,都具備這一特徵。

 

零九年初,在山東萊州王財貴經典學堂一次家長交流會上,王財貴教授對趙先生辦學歷程有一段簡介和評價,節錄於此,以作結尾:

 

“他(趙昇君先生)對教育有一種洞見,至少是有一個默默中的期許。那我就想一個問題,大部分家長都對他的孩子有一個默默的期許,希望這個孩子以後怎麼樣怎麼樣,但是很少家長,能夠像他這樣真正把這個期許明顯化。很多家長都只是存在心中,一個念頭飄過去,這樣就完了。因為這個世界好像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大家都這樣做,我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呢?所以只有按照一般的做法去做。雖然大部分人心裡都懷著不安,卻很少有人能自己解決這個不安。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心懷不安,那麼心懷不安怎麼辦,也很少有人這麼認真的去追求。因為趙昇君先生他心中有那麼大的不安,因此他看到了這個讀經教育,才有那麼深的感動。一張報紙,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第一念頭的感覺,一看就抓住,這種能力也是一種智慧。就好像一個屋子裡面沒有窗戶,挖個洞,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外面的光。就是說我雖然還沒到那裡,我雖然還沒有完全做到,沒有完全去實踐讀經,還沒有看到孩子有這樣子的成就,但是我現在就彷佛已經看見了,他在我的視線之內,對遙遠的光明,就有一種或是朦朧的或者很明白的一個期許,這叫洞見。這種洞見叫做[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復安國小親子讀經 的頭像
    復安國小親子讀經

    復安國小親子讀經班的部落格

    復安國小親子讀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