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大量讀經的意義
時間:2015年5月25日地點:江蘇昆山
演講、修定:吳小東(北京千人行讀經學堂堂主)
文字錄入:李淑霞審定:王財貴教授
各位講師,各位老師,各位家長:大家上午好!
剛才主持人有點過譽了,其實我們在坐的方哲萱老師,董可賢老師,程亮老師等老師,也都是很能寫文章的,而且寫得也很好,只是沒有像我寫這麼多。有些讀經孩子的家長,以前很少動筆,讀經之後突然靈感湧現,洋洋灑灑,「沛然莫之能禦」,我看到這些文章,常常是很感動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寫,沒有什麼稀奇。
說到寫文章,我很感謝一個人——我的父親。我的父親是一個語文老師,教了一輩子的小學語文,我很小的時候,他經常跟我說一句話:語文是百科之母。這句話給我印象很深,所以我就對語文比較重視。對數學呢,就比較忽略。所以我的數學就一直不好,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在數學上用心,這就大大影響了我的高考,高考不成功,只考了一個專科學校。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對我的父親有點怨言,耿耿於懷。(笑)不過雖然數學不好,對我的工作、人生,好像也沒有太大的影響。而我發現,有的人小時候理科很好,語文不好,長大了卻常常因為語文能力的低下給人生帶來一些困擾。語文好的人對文字比較敏感,讀書比較容易領悟,回想起來,我能走上讀經教育之路,可能也與這麼一點語文功底有關吧。所以我還是很感謝我的父親說的那句話:語文是百科之母。不過現在還是有點遺憾,如果他當時說「讀經是百科之母」,那就更到位了!(眾笑,鼓掌)
今天講的題目是「老實大量讀經的意義」。讀經教育的推廣已經二十餘年,開始是「讀不讀」的問題,後來是「讀多少」的問題,現在是能否真的「老實大量」的問題。今天我們就探討一下,老實大量讀經究竟有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王教授十幾年來一直提倡「老實大量」?這是比較容易讓人抓到把柄的一個理論——只有讀經,沒有其他的,怎麼可以呢?我們國家現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多數家長都知道了國學、傳統文化,甚至知道讀經也是有好處的,少量讀經慢慢得到了社會的承認,乃至於逐漸走進了體制,被體制「招安」了。(笑)但是「大量讀經」,「老實讀經」仍然不為人瞭解和接受,也幾乎不可能進入體制。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一下,老實大量讀經究竟有什麼價值?它的意義在哪裡?我們為什麼要堅持老實大量?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老實大量讀經的意義。
老實大量讀經的意思有兩個:一個是「老實」,一個是「大量」。「老實」是指:一,要讀真正的經,讀最高度的經,不要讀假的經,低度的經;二,要老老實實去讀,不要講解,不要有太多的花樣。「大量」是指,一,讀的經典越多越好;二,讀得遍數越多越好,越熟越好。王教授推廣兒童讀經,有四個標準,被稱為「四法印」: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快樂讀經後來被修正為幸福讀經)。最核心的就是「老實大量」。
一,「老實大量」是教育之道的回歸
在我看來,老實大量讀經的第一個意義,它是教育之道的回歸。它並不是王教授心血來潮突然想出來的,它符合教育的本質,回歸教育之道。
首先,它拿捏了本末先後的輕重。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拿捏本末。《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老實大量讀經強調教育要有本有末,一定要抓住根本,把最關鍵的這一點做好,其他的慢慢的都會好,乃至於不去做自然就好,所謂「但得本,莫愁末」。本末的觀念在古人是非常明白的,事物本來如此,本來就有本末內外先後的分別,要把一件事做好,首先要分清本末先後。但源於西方的現代教育思想,卻是沒有本末觀念的,它是平面的,它把各種學問、學科、知識、能力同等看待,它把人間所有的學問所有的能力都看做是並列的,一個一個去學。所以主流教育才會開很多的課程,每種課程對應一種知識或能力。學校課程這麼多還不算,我們家長還要給孩子報很多課後班,讓孩子忙得團團轉,疲於奔命。這種做法其實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做法,也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它不能夠抓住根本,於是功課就非常的繁難瑣碎,孩子們學得很苦很累,而又學不好。一個孩子他要培養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他需要的知識也是很全面的,這是教育的目標,但這麼豐富的知識,多元的能力是不是都要靠開一門門的課來完成?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我們只培養其中一種能力,其他的能力自然就完成或比較容易完成?這就是本末的思考,把一種能力培養出來,其他的都迎刃而解,都自在其中。這樣問題就很簡單,我們就集中精神氣力把這個最基礎最核心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其他的都放在後面,慢慢培養。
如果我們不瞭解這個本末的觀念,我們就不可能做到大量讀經。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退學大量讀經,就是糾結於此。他認為孩子要學的知識應該很豐富,能力應該很多樣,讀經怎麼可能代替那麼多呢?讀經只是一種,怎麼能夠代替那麼多呢?他放不下這一點,他只是把讀經當做多種能力中的一種,多種知識中的一種,把讀經加入其他課程中,什麼都有,他認為這樣最保險。這個思想還是體制的思想,沒有本質的改變。所以我們老實大量讀經,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定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不然你就不能老實大量。其實大道至簡,如果我們有本末的觀念,一下就會輕鬆很多,不會那麼擔心。現代人首先要轉變一下思想,這個思想應該是立體的,上下的,不是平面的,並列的。這點一定要想透,就像養一棵樹,我們一定要在它的根上用力,它才能長幹,抽枝,吐葉,開花,結果,你只是盼望它碩果累累,在枝葉上下功夫而不澆灌它的根,你是得不到結果的,你雖然花了很多的功夫來訓練,大概也只有一點點的結果,甚至如果你把握不好的話,還會有副作用,因為它的根沒得到充分的照顧,將一直枯萎,它承載不起。
其次「老實大量讀經」回歸兒童心理。
現代流行的兒童心理學,並沒有把握到兒童心理最根本的規律。人類心理成長的一個最根本的規律,就是先記憶後理解,先吸收後表現,分界就在十三歲前後,也就是說十三歲之前是以記憶和吸收為主,十三歲以後是以運用和理解為主。這是很明白的,這個道理我們只要稍作觀察,就知道孩子就是這樣成長的。十三歲之前孩子對道理的理解是比較淺的,比較朦朧的,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他本來就不是理解表現的年齡,所以他能夠理解能夠表現當然可以,但是他沒有理解沒有表現,或者他理解得不正確、表現得不精彩也沒有關係,你不要太緊張,因為這個時候是吸收記憶的年齡。十三歲以後他的理解能力慢慢提上來了,他的表現會越來越精彩,你急什麼呢?但有一個前提,十三歲之前一定要好好的吸收,如果沒有好好吸收,他在十三歲之後就沒有那麼多的材料來理解來運用,到那個時候再來記憶吸收,就費力多而收功少了。
但這樣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卻是我們的教育所最忽視的,根本就故意視而不見。我們現在的主流教育不正是這樣嗎?數學是要理解的,但語文本來應該以記憶為主,它偏不讓孩子去記憶,而是強迫孩子去理解。孩子剛把課文讀個一兩遍,甚至都還沒有讀完,老師就跟他講解寫作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語法修辭……我教過很多年的語文,就是這樣教的,我們現在的人語文能力普遍低下,為什麼低下?難道你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都沒用心嗎?如果這十幾年,你什麼都不學,就老老實實讀經,或者我們降低一點說,你不讀經,你就花兩年時間把《古文觀止》背下來,我想你的語文水準一定比現在強。大家現在可以想一想,你肚子裡面究竟有幾本書?有幾篇文章?如果你一篇文章都沒有,你怎麼可能寫文章?古人說「讀千賦然後能自賦」,你沒有經過這樣一個吸收記憶的過程,你就不可能有太好的表現。所以說記憶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礎,沒有記憶就沒有理解。我們今天卻批評記憶批評吸收,說它是「死記硬背」,動不動就問孩子「你能理解嗎」?不肯下點功夫去記憶吸收,只想著馬上理解,現學現用,現買現賣,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一個人如果在這個地方想不清楚,就不可能讓孩子老實讀經。看到孩子讀《論語》讀《易經》,你就替他難過,替他痛苦。你認為不理解就是痛苦,其實小孩子對理解不理解是無所謂的,他不感興趣,他對什麼感興趣?他對熟悉不熟悉感興趣。他接觸過的熟悉的東西他就感興趣。就像小時候你看過一場電影,幾十年後你還對它感興趣一樣,你想回頭再看一看,這叫懷舊。(笑)人到了一定年齡就不願意再接觸新的東西,都很懷舊,我才四十歲,已經這樣了,不喜歡看新的電影,新的書了,只希望把青少年時代看過的東西再重新看看,感覺非常好,這也是「溫故而知新」啊。但是你小時候沒有讀過經,長大了怎麼去溫習 ?小時候讀的都是很淺的白話文,長大了再溫習又有什麼用呢?所以「溫故而知新」也有一個條件,就是以前所學的東西是真正有價值的。一個孩子從小把《論語》背下來,他三十歲四十歲可以溫習,他一直到老都可以溫習,他每一次溫習都有不同的感受,他的學問就會不斷的增長,一直到老,《論語》永遠可以引領他。所以一個孩子十三歲之前學什麼內容是最重要的,他理解不理解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最重要的是先把它記下來,熟讀成誦,留待一生去理解。所以我們判斷十三歲之前教育的成果不在於他理解不理解,也不在於他表現得精彩不精彩,而在於他吸收的夠不夠,吸收的深不深。他偶爾有一點理解,我們家長當然很欣喜,他理解得不對,也不必太在意,他完全不理解,也不必失望著急,千萬不要打擊他。老實大量讀經,它回歸兒童心理,更明白的說,是回歸記憶。不好好把握這一點,你就很難「老實」。
再次,回歸簡易平實。
教育本來是簡單的,平實的,一個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本來就應該平平實實,不應該有很多的花樣。我們今天的教育卻是花樣太多,每隔幾年就有一個花樣出來。當過老師從事過教育的都知道,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新的理論出來,大家去學習,按照這種理論來組織教學,過幾年風向變了再重新開始。在課程的設置上越來越花哨,各種各樣的課程都會開出來,慢慢的遠離了教育的本質,把教育變成了一種表演。現在的語文老師上一堂課非常不容易,我當過語文老師,知道語文老師的難處:要備課充分,要口才好,唱作俱佳,還要調動多媒體,把課件設置的豐富精彩,能夠吸引孩子的注意,這樣一節課才能夠上下去,每節課都是一場表演,非常累。老師表演得很精彩,但是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不一定!甚至還有害!學生們習慣了這樣精彩的表演,沒有了精彩的表演,就不能學習。建國以來教育經歷了很多改革,但是教育怎麼可能老改革呢?教育是百年大計,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能夠能隨便改呢?老實大量讀經就是老老實實讀經,把握住經典,不玩那麼多的花樣。俗話說「大道至簡」,《易經》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教育本來就是簡單的,沒有那麼多花樣可玩的,花樣越多,離教育本質越遠,所以老實大量讀經回歸簡單平實。
這樣來看,老實大量讀經與主流教育之間,就有一種根本的衝突,如果主流教育的觀念不改,讀經教育就永遠不可能被納入主流教育之中。少量的適量的讀經與主流教育實際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老實大量讀經就有本質的區別了。它並不是有意與主流教育對著幹,但它對主流教育確實提出了實質性的挑戰,但它又恰恰符合教育的道理。怎麼辦?我們當然要為教育而做教育,不是為體制而做教育,所以只好一往無前地來堅持老實大量。老實大量讀經與流行的教育是「道」與「非道」的區別。一個在「道」上,一個不在「道」上,是方向的區別。有人不瞭解這一點,認為體制內加一點讀經不好嗎?為什麼非要另立爐灶帶領孩子老實大量讀經呢?那是因為他還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道理在哪裡,沒有意識到主流教育根本的缺陷。主流教育根本的缺陷既有「應試」的問題,也有教育思想本身的問題。現在主流教育思想是來自於流行全球的西方現代教育思想,而西方現代教育思想是平面的,沒有本末觀念的,是不分年齡大小,只重視理解不重視記憶的。老實大量讀經正好與它相反,所以在整個時代體制的壓力下,老實大量讀經的孩子一定是很少的,雖然王教授提倡老實大量讀經十多年,能夠認識的人也是很少的,號稱教育界的人士更不容易接受。但它又恰恰符合教育之道,我們為了真正的教育,理應去堅持去奮鬥。明白這一點,我們就知道王教授真的是不容易啊,用心良苦,堅持一個被大家很容易誤解的理論。
二十年前大家都不重視讀經,他來提倡讀經,現在大家對讀經有點認同了,他又提倡「老實大量」,他一直在引領著我們。老實大量讀經可以涵蓋「不老實大量」,可以提升「不老實大量」。我們明白這一點,心中就會坦然。老實大量讀經之所以不被瞭解,就是因為我們頭腦中西方的觀念還沒有完全清除,大家不要以為你接觸傳統文化了,你讀經了,搖身一變就是中國人了,沒那麼容易!不客氣的說,現在多數人還是在用西方的教育思想來做傳統文化,來辦私塾教孩子。老實大量讀經不容易被大家瞭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百年以來西方教育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我們不知不覺就會以理解為標準,就會擔心孩子學的這不夠那不夠。這就是我認為大家必須認識的「老實大量讀經」的第一個意義,它是教育之道的回歸。
「老實大量讀經」是古代私塾教學經驗的繼承和發揚
第二點,老實大量讀經並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有歷史傳承的,是對古代私塾教學經驗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的私塾教育從孔夫子開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中國文化就是通過私塾書院而傳承下來,私塾書院雖小,作用卻很大,所以古代的私塾教學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老實大量讀經與古代私塾是什麼關係?如果說老實大量讀經是王教授自己想出來的,我們心中還是不放心,兩千年都沒有人提出來,怎麼現在被你提出來了?感覺沒有歷史的傳承,不可靠。其實,老實大量讀經恰恰是對古代私塾教育真正的傳承,並且是一種昇華。為什麼?因為中國古代的私塾雖然有兩千多年,但是形態各異。有人說,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兩千年的私塾,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在講這個話的時候,他有一種想法,好像中國古代私塾都一樣,拿過來就可以運用,其實並不是這樣。古代私塾時間跨度兩千多年,經歷這麼多朝代,每個朝代的私塾都不一樣,並且中國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私塾地域差異也非常大。私塾先生的興趣偏好對私塾形態也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說要學習古代的私塾教學,不知是學漢朝的?唐朝的?宋朝的?明朝的?清朝的?還是民國的?還有農村的私塾和貴族、皇室的私塾也大不相同,你究竟要學哪一個?所以在這樣一個複雜的情況下,要借鑒古代私塾教育,應該把握它的大體和精華。我們首先要思考教育的道理在哪裡,然後再去看古代私塾教育哪些是符合教育道理值得借鑒的,哪些是不符合教育道理不足為訓的。我們要知道,經典是完全可靠的,經典是聖人性德的流露,而古代私塾教學不一定可靠,因為私塾先生也只是一般的讀書人,他的所作所為不一定盡合教育之道。
比如清朝的私塾很重視小學,即文字、音韻、訓詁之學,這與清朝的學術風氣有很大關係。因為清朝是高壓政治,朝廷對知識份子思想鉗制很嚴,一般的知識份子是不敢講道理的,只好去做考據訓詁的工作。所以在清朝,小學非常發達。這也影響到私塾教育,重視小學,章太炎的外祖父對章太炎進行啟蒙,就從小學開始。所以章太炎一生學問的功底就是小學。但是你不能因為章太炎小時候是這樣學,我們就要讓我們的孩子也從小學學起。還有的人認為一定要學文字學,才可以去解經,他的想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經典是一句話一句話組成的,這一句話又是由一個字一個字組成的,他認為要解經首先要懂得這個字,然後再懂得這句話,再懂得這一章,進而懂得這一篇,這樣才能解經。但是解經必須要這樣才行嗎?其實不一定, 這並不是解經的最好方法。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應該從局部到整體,也應該從整體到局部,把局部鑽得很透,不代表對整體就有透徹的瞭解;如果整體把握住了,會大大加深對局部的瞭解。一個人學習的過程是從整體到局部,又從局部到整體,循環往復,越來越高明精深。一個讀經的孩子把一本《論語》背下來,會先有一個整體感,十三歲以後再一個字一個字的來解,這是很正常的。經文並不是那麼深奧,聖人創作或整理經典,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受用,並不是有意設置謎語來為難我們,我們要想理解經典中的文句,不一定要對每一個字都要有很深的瞭解,經典中一般的句子其實是很明白的。比如讀《論語》《孟子》一百遍後,其中很多句子你都是能理解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怎麼會不理解呢?「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怎麼會不理解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怎麼會不理解呢?「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麼會不理解呢?「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怎麼會不理解呢?這是《論語》《孟子》當中很重要的話,並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去摳,讀讀就可以理解。其實一般人只要把經典讀熟了,大意基本上就能把握住了,我們讀經並不是要培養學究,並不是要培養所謂的文字專家或是語言專家,我們最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從中領悟到人生的道理,用到生活當中,這就夠了。很多人在教孩子讀經的過程中卻慢慢忘掉了讀經的目的。讀經是為了成為小學專家嗎?讀經是為了會吟詩作賦嗎?讀經是為了會寫文章成為文人嗎?讀經是為了會琴棋書畫嗎?……如此等等,如果我們忘掉了讀經的目的,就會偏離讀經的方向。
再如,古時候有的私塾很早就讓孩子解經,寫文章。為什麼?因為當時國家要考八股文。古人也有功利心啊,他希望孩子趕快去考試,考科舉,考狀元。有的私塾就會迎合家長的需要,讓孩子很早就開始寫文章。有的家長甚至不讓孩子好好讀經,乃至於五經都沒有讀完,就讓他模仿八股文名篇來練習八股文,就像現在讓孩子去對著作文選來寫作文一樣。當時很多學者對這些現象也是痛心疾首,經都不好好讀,就想著讓孩子去考試。像明朝大儒陸桴亭就認為,孩子應該十年讀經,十年解經,二十歲以後再訓練寫文章,去應考。現在有些人人看到古代私塾從小就教孩子寫文章,所以就讓小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解經,寫文章。這樣對嗎?我們不能說一定不對,但它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理規律呢?我們說十三歲之前孩子是以記憶吸收為主,你一定讓他去理解,寫作文,不是違反人生成長的規律嗎?既然古代私塾違反這個規律,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遵從?
再如古人為什麼比較重視「三百千」?古時有官家之學,有鄉村之學,官家是從經典學起,當時農村地區是很貧困的,一般的孩子很難有條件讀到真正的「經」,他大概只有兩三年的讀書機會,所以就趕快教他認字,讓他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技能。學會「三百千」就會認字了,可以寫家信,也懂得一些文化常識和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所以「三百千」在古時候被稱作「蒙學」,甚至被稱作「村學」,它也有相當的教化作用,可以認字寫字,普及基本文化常識,進行道德訓誡,所以影響也很廣泛,有它的意義。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今天讓孩子讀經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就是讓他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嗎?顯然不是,我們希望讀經的孩子能夠吸收經典中的智慧,有益於他的人生。所以有人說,古人對「三百千」很重視,所以我們也要很重視,這一點就誤導了很多人。因為教《三字經》畢竟不如教《論語》。是《三字經》重要?還是《論語》《易經》重要?把「三百千」或《弟子規》教幾年,孩子還沒有讀到經,不是很可惜嗎?
所以我認為借鑒古代私塾,一定要把握它的大體和精髓。古代私塾教學的大體和精髓不外乎三點,第一:以經典為中心,只要是真正的私塾都是讀經的,都知道尊重經典;第二:以讀背為主要的學習方式;第三:與現代教育不一樣,古代私塾要求嚴格,都有戒尺。 哪個私塾沒有戒尺呢?古人懂得尊師重道,老師可以嚴格要求學生。把握住了這幾點,就把握住了私塾的大體和精華,就是對古代私塾教學的繼承。現在我們提倡的「老實大量讀經」恰恰如此,不僅如此,它還提升了古代私塾教育的純度。因為古代尤其是鄉間的私塾先生的從業動機也不一定很高尚,私塾先生一般在什麼情況下從事這個行業?他們都是什麼樣的人?一般都是落第的秀才,他讀了很多年書要考科舉,但是科舉又不是那麼容易考,年齡又大了,要養家糊口,所以就開個私塾,或是去別人家裡去教孩子讀書。所以古代私塾也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水準很高的,也有很一般的塾師,甚至還有一些白字先生,字都不太認識,我們不要以為他們都很厲害,他們的學問不見得比我們高多少。只因為古代私塾在大傳統之下,有的地方是暗合於教育之道,並不一定對教育做過很深的思考,有的私塾也會迎合時代風氣或家長功利要求,不一定合乎教育之道,所以我們不一定要遵從。老實大量讀經卻是王教授對教育進行全面深刻的思考之後,並結合時代特點提出來的,它合乎教育之道,非常清晰,它不但沒有偏離古代私塾教學經驗,反而是對古代私塾教學經驗的一種真正的繼承,乃至於是一種提升。有人認為「老實大量」不正宗,他的根據是古代有某些書如何說,讀過私塾的老先生如何說,然後就反對「老實大量」。如果太執著於此的話,他反而偏離了古代私塾教學的主幹和精髓,反而沒有真正繼承古代私塾教學的精神。
所以要繼承中國古代私塾教學經驗,一定要把握他的大體和精華。老實大量讀經恰恰在這一點很清楚,它沒有與古代教育相脫離。中國古代的私塾在那樣一個非常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完成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其中的奧秘就在於,它牢牢把握住了經典,並以背誦為主。當然我們現在講的是十三歲之前的教育,十三歲之後另當別論。
「老實大量」是時代的要求,是讀經的方便法門
老實大量讀經的第三個意義,它是時代的要求。
我們這個時代是不利於讀經的時代。古代整個社會都懂得尊重經典,尊重聖賢,孩子走到哪裡都是一種加持。孩子在學堂裡讀經,回到家裡還是讀經,因為家裡沒有電視、網路,家長甚至都不允許孩子看小說,甚至都不允許讀詩詞歌賦,怕影響他讀經。而今天不是,今天孩子無論走到哪裡,不但得不到加持,反而受到質疑或打擊。有人看到一個孩子不願意讀經,就說老實大量讀經出問題了,他沒有想到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有人專門問讀經的孩子,你在讀經學堂開心嗎?老師有沒有打你啊?你喜不喜歡學堂啊?喜不喜歡讀經啊?喜歡讀經還是喜歡回到原來的學校上學啊?……你為什麼要這樣問他?!本來好好讀經的孩子,你這樣一問,他馬上就動搖了,就會想到,並不是所有人都像他的爸爸媽媽那樣認可讀經,人家不讀經我為什麼要讀經?你想想他心裡是什麼感受?所以在這樣的時代,孩子本來就很難安下心來讀經,他的心易放難收,你不老實大量,不惟精惟一,念茲在茲,他怎麼可能把經讀好?
我們這個時代,污染在加劇。如果我們不牢牢把握住讀經,力度不夠,孩子很難有足夠的免疫力,他很難不被時代所吞沒。你讀經不老實大量,污染卻是在「老實大量」!孩子出門就是污染。我過年回家,一路充滿了思鄉之情,坐火車到了我們市火車站,上了一輛中巴車,中巴車上正播放一部警匪片,我就這樣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槍戰聲趕到家,下車的時候頭腦已經一片空白。而孩子也在看啊!在社會污染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我們讀經如果沒有一點力度,隨隨便便,到了社會上,孩子能抵得住社會的滾滾洪流嗎?亂世用重典,你要加大力度。在所有的學習裡面什麼最有價值?什麼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力道?當然還是經典最有價值最有力道。你教詩詞歌賦有這樣的效果嗎?你教琴棋書畫有這樣的效果嗎?你講故事有這樣的效果嗎?當然也會有一些效果,但比較微小。
這個時代的家長,心態很容易動搖。社會上一有點風吹草動,家長心裡就會七上八下,他對讀經起了疑惑,他開始擔心孩子的前途,擔心孩子在學堂裡有沒有受到周到的照顧,這樣一擔心兩擔心,孩子再回家的時候,他就感覺出來了。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一定會捕捉到家長心理的變化,他一定會表現出不願意上學堂、不願意讀經給你看!只要家長有這樣的擔心,認為孩子讀經痛苦,在學堂裡生活痛苦,孩子一定表現出他很痛苦的樣子給你看,你不要以為你不說他就不知道。有的家長說,我都把孩子送給你了,我還不相信你嗎?不相信你,我敢送嗎?好像也有道理。但是他又時刻在監視學堂的一舉一動,一有點小問題馬上就緊張不安,孩子感冒發燒了,磕著碰著了,一下子就緊張起來了,他一緊張,孩子馬上就不願讀書了。因為孩子感覺到家長和學堂不是一條心,他就有空子可鑽。
所以在今天,一個孩子讀經真的很不容易,首先爸爸媽媽要認同,然後爺爺奶奶還不能阻攔,爺爺奶奶太強勢的話,這個孩子還是讀不了經。就這樣,社會上如果有一點風吹草動,如哪個私塾有問題了,打孩子了,新聞報導一出來,家長看到了,就開始擔心,孩子讀書狀態就受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孩子在學堂能夠讀多久其實很難說,有的家長信誓旦旦說要讓孩子讀經十年,可是當孩子偶爾出點小問題,他就驚惶失措,匆匆而去。一個孩子在我們手裡能夠讀幾年經是不可知的,我們不像體制教育,孩子在那裡跟著大眾一級一級地往上爬,是穩定的,你可以好好規劃,但我們就沒這個條件,所以有時我說我們不是在辦教育,我們是做拯救的工作,救孩子于水火之中!抓上來一個是一個!(眾鼓掌)你好不容易把他抓住了,讓他讀經,希望他走上正道,但說不定他哪天就走掉了,你再也抓不回來了。有一個媽媽很堅定把孩子送到我學堂讀經,剛讀了一天,孩子的奶奶就趕過來大哭大鬧,那種悲痛欲絕的樣子,看上去都有生命危險,所以只好趕快讓她把孩子領走。那這個孩子他就只有一天讀經的機會,他的福氣就只有一天,沒辦法!所以在這個時代環境下,你不要有太多的妄想,你就老老實實大量讀經吧,這個孩子來了,我們就一步到位,好好讀經,這樣最對得起他。你教一年《弟子規》,再教一年「三百千」,再講講故事解釋解釋,說不定第三年他就離開了。那什麼對他的一生最重要呢?還是經典對他最重要啊!他在你這裡讀一年,把《學庸論語》會背了,你就對得起他,也對得起他的家長了,對得起家長辛辛苦苦把他從體制送出來讀經這樣一番苦心了!所以老實大量讀經並不是圖方便,不是不負責任,而是最負責任!
有人說讀經讀了這麼多年,培養出了多少人才?我曾經做過一點調查,曾經業餘讀經的,老實大量讀經的,已經有不少人才出現,但從整體上說還不夠多,這也是事實。有人就說讀經二十年,沒有培養出多少人才,就斷定讀經教育失敗了。這種人是不瞭解時代的,他不通人情世故,沒有現實感。我們要知道,王教授剛推廣讀經的前十年,是業餘的。近十年來才有私塾,而早期全天讀經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讓孩子讀經的家長是什麼樣的家長?說實話大部份是有問題的孩子,在學校裡不行了才來讀私塾,到私塾死馬當活馬醫,改善改善,讀了一兩年,有一點點效果,感覺孩子不錯了,馬上又送回去了。最近五年來,生源的品質才越來越高,現在很多精英人士也開始把孩子送到讀經學堂,比如我們學堂有的家長本身就是體制內老師,還有在教育部門工作的家長,把孩子送到我們這裡上學,讓我為他保密(眾笑)。所以你要知道最初讀經的孩子是什麼樣的孩子,讀經的家長是什麼樣的家長,讀經的學堂是什麼樣的學堂。我們又不是教育部,不是一聲令下所有孩子都開始讀經。主流教育集全國之力,聚全國的好苗子,條件這麼好,教育出人才了嗎?你怎麼不批評他?
而從學堂自身來講,學堂並沒有國家的支持(不干涉你就不錯了),多數學堂又很小,處於草創階段,就那麼幾個孩子,哪有那麼大的力量開太多課呢?開一門課就要請一個老師,你請的老師說不定還會帶來一些不良的資訊。我曾請過一個書法老師,他竟然對孩子說,不要天天讀經,不要死記硬背。還請過另一個書法老師,他天天鼓勵孩子參賽拿獎。古代私塾一般會教寫字,是老師自己教,他可以把握得住,而我們現在要請外面的老師,你不一定能把握好,請一個才藝老師往往就是一個干擾,還佔用時間,分散你的精力,把老師和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才藝上。我有個很深的體會,在最初辦學堂的時候,我認為讀經很簡單,老師帶著讀經就可以了嘛,然後就覺著唯讀經不夠,應該開一些其他的課程來豐富一下。結果老師就把心思用在這些才藝上,他認為讀經很容易,在讀經上花的心思還沒有在才藝上花的心思多。一個人的心力如果不在某個事情上,這個事情一定做不好,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讀經的效果是很差的,因為老師的心不能夠完全放在讀經上。讀經效果不好,你學堂的價值就不大,就沒有影響力。你把才藝教得再好,也不會給學堂增加什麼,因為社會上的才藝培訓班比你教得更好,而太早地教才藝,從教育的道理上講又不是必須,把握不好還有負面影響,為什麼一定要開才藝課呢?所以後來就把才藝課程一門一門地砍掉了,最後完全去掉了,只剩下讀經,老實大量,用志不分,高度專一,反而輕鬆自在,孩子們讀經很快進入狀態,包本背誦氣勢如虹。
另外我們堂主也不能太自信。有的堂主自己有一些學問,就要給孩子講解。但如果你講出來是膚淺的錯誤的,是不是會障礙孩子呢?有的堂主喜歡教孩子德行,對孩子進行嚴格的德行訓練,是否也要考慮一下,你真有德行嗎?你保證不會誤導孩子嗎?而只是讀經,讓孩子直面聖賢,則是最平實,最保險,人為因素最小,最不會障礙孩子。所以老師要謙虛一些,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真的可以為人師表,做孩子的楷模。「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們今天堪為人師的人已經很少了,我們何不謙虛一點,就老老實實地帶孩子讀經,先把經讀進去再說。所以從堂主老師本身的素質來講,老實讀經也是最恰當的,它最能夠守住根本,弊端最少。所以老實大量讀經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它是王教授從教育原理出發,參酌歷史,結合時代特殊狀況而提煉出來的一個方便的教育法門。
「老實大量」是培養大才的需要
最後,我們說,老實大量讀經是培養大才的需要。
老實大量讀經要幹什麼呢?不是普及一般文化常識和培養生活技能,而是要培養大人才。一個大才需要有充分的內涵,要在十三歲之前,吸盡人類文化的精華,把中西文化的精華都吸收進來,這樣才會比較容易成為一個大人才。讀不讀經是不一樣的,讀多讀少也是不一樣的,讀得熟不熟也是不一樣的。這個讀的多不是指他瞭解的知識多,是指他讀的經典多。一般的知識是死的,不是越多越好,孔子說「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但經典是活的,是文化最精華的部分,經典的吸收是越多越好,這部經你沒有讀過,這方面的人性就不容易開發出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經,在古人看來,是人性六個方面的表現,一個大人才他人性的各個方面都要充分開發出來。不然孔子為什麼要辛苦整理六經?《禮記》中有一段話,把每一部經典的作用都講明瞭:「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淨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古人講「六藝」,就是指「六經」,六經中的每一部經代表著人性的某一個面向。經典是讀得越多越好,真的是要滿腹經綸,才比較容易成就一個大才,所謂「國士胸羅廿四史,村童背誦十三經」。讀經是不嫌多的,經典其實也沒有很多,所以我們希望一個孩子讀經讀得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所以要大量讀經。
一個大人才的培養,還需要長期醞釀。不要讓他表現太早,不要急功近利,現學現賣。大才都是涵養出來,醞釀出來的,厚積薄發。就像釀酒一樣,把材料放進去,蓋好,裡面的東西自然就會醞釀,至於怎麼醞釀的,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我們不知道,但是醞釀的時間越久,這個酒就會越香。把材料剛放進去你就打開來看,酒都酸了。孩子讀經好像一時沒有什麼表現,如果學了半年一年的書法或舞蹈,他就可以表現表現,家長會比較放心,沒有白學。而讀經讀兩年好像沒有什麼表現,或許性格氣質上有所改變,細心的家長能夠發現,一般人是看不到的,但你要知道他在醞釀,他需要時間,這個階段是最難的,你看不到明顯的效果,你只有不斷地努力,供養他讀書,還要耐心地等待,這真的需要我們家長老師有一點非常的見識和智慧!你等不及的話,你就不能老實。所以老實讀經是給孩子一個充分醞釀的過程,讓他不斷積累,醞釀,默默中去體會,為整個人生的開展打下一個厚實的基礎。
有人會覺得孩子讀完一本經典,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忘了,忘了好像就沒用了。其實凡是背過的經典不會真的忘掉,忘掉了再撿回來也是很容易的,即使全忘了,他的內功也已經練出來,並不會白費。當然我們還要督導他複習,複習一遍就加深一遍記憶和理解,我們不指望孩子能明白地理解,但他複習一遍就有一遍的體會,不斷加深,複習的遍數越多,他記得越牢,體會得越深,最終這部《論語》真的會融化到他的心靈中,就在他的心靈深處起作用!有人舉個例子很好,他說把一本經典讀一百遍,就好像在樹上砍一刀,開一個口,如果以後不複習,這個口可能會慢慢合上,好像要恢復原狀(當然不可能真的恢復原狀),這個時候再複習一遍,這個口就開得更大更深,再複習一下,就開得更大,這個孩子讀幾年經,不斷學習新的複習舊的,這個口子就越開越大,越開越大,最後他的新生命就誕生了!(眾鼓掌)所以讀經是一個長期積累醞釀的過程,我們並不是說孩子讀完經典就算了,我們是要把所有的經典當做一個整體來教給孩子。我們把二十萬字的中文經典,十萬字的英文經典,在孩子讀三五年畢業的時候,都讓他讀得滾瓜爛熟,渾然一體,怎麼會全忘了呢?怎麼會沒有用呢?
大才也是需要磨練的。學習的過程必然包含著一定的痛苦,不可能永遠輕輕鬆松。老實大量讀經也是對孩子心性的一種磨煉,更淺白的話說讓他吃一點苦。有的人不敢讓孩子老實大量讀經,就是因為他不希望孩子吃苦,他認為教育就是快樂的,其實這是對快樂很膚淺的理解,教育要快樂,不代表教育的全程都是快樂的。其實學習過程中一定包含著努力,你只要學習真正有用的東西,一定包含著對困難的克服。但我們現在主流的教育思想就是這樣淺薄,它不敢承認孩子接受教育就必須適當吃苦。所以我們現在很難培養出大人才。你讓孩子讀經了,又不敢讓他吃苦,就這樣優哉遊哉,也很難培養他成才。古人為什麼強調師道尊嚴,強調嚴格?就這一點苦都受不了,你能成人嗎?
還有生活上的約束,似乎也會讓人不痛快,不只是那些調皮的孩子需要管教,就是那些好的孩子都需要管教。他不吃一點苦,不受一點磨煉的話,他的心智就不能成熟,提升不上來。我舉一個例子,有個學生很聰明,現在剛剛八歲多,已經背了四本經典,還包括一本《英文聖經選》,他跟同學們在一起讀書,就不大用功,齊讀時候聲音也非常小,只憑著聰明,人家還不會背,他就會背了,可以包本了。但是這個學期我發現有一點問題,因為他已經背到《書禮春秋選》了,我們沒有開這個班,不能跟人家齊讀了,只有自己讀,他就有一點畏難情緒,不太願意讀,老師就打他手心,打了三下,他就有情緒,說心臟疼,裝的還挺像,老師也摸不清真相,然後爸爸帶他去看病,醫生檢查後說心臟沒有問題,就回來了,回來又說頭痛,說著說著眼看要站不住了,我就知道他是裝的。我們就反省,這樣好的孩子,他的心智也還是需要突破一下,這是他的瓶頸,他沒有吃過苦,需要突破一下,才能達到心智的成熟,所以我就又打了他三下手心,嚴肅跟他講,我知道你在裝病,你來這裡是要好好讀書的,你要有志氣,把這三十萬字好好背下來,爭取早點背完,如果你再這樣鬧情緒的話,我要重重打你!然後就送他去大班自讀。過幾天我問他,大班怎麼樣,他說很好。現在感覺這個孩子和以前不一樣,他性格比以前穩重多了,讀書也是奮發向前,懂得努力了。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階段,看上去很聰明的孩子,我們不要以為他把書背好了,背得比較快,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我們要觀察他的情況,該嚴格的時候要嚴格,把他的心智再往上提,用高標準來要求他,不然他的心智就停滯在某個地方,長大了到了社會上,就不能面對困難。
所以我們提倡師道尊嚴,老師要有威嚴,該嚴格時要嚴格,不要太過溫柔,太講究溫情脈脈。這個時代,家長都是軟綿綿的,不自信,不敢要求孩子,對學堂又有很多的戒心,擔心學堂對孩子太嚴格,怕孩子受不了。有這種心態的家長,孩子一定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就立一個標準,畫一條線,坦白地告訴家長,我們學堂教學是嚴格的,不排除適當的處罰,如果你不認同,就不要送孩子來,回去再想想。如果他不認同,你還把他的孩子收進來,那將會麻煩無窮。老師都不敢管孩子,孩子怎麼可能聽話受教,他知道老師不敢對他怎麼樣,他抓住了老師和家長的心理,他就花樣百出,不斷挑戰老師的底線,這樣越來越麻煩,最終老師受不了,氣急敗壞,不得已打他一頓。這個時候因為著急上火了,把握不好分寸,反而可能真的會傷到孩子。所以我們最好大大方方,坦坦蕩蕩,事先和家長講好,這樣老師就可以放心管教孩子,老師就比較有威嚴,掌控得住局面,這樣孩子反而很好教,很尊重老師,教學更加輕鬆有序。根據我的經驗,剛開學頭兩個星期,要強調嚴格,對個別敢挑戰老師的頑皮孩子,一定要把他的氣焰壓下去,沒有例外,一開始把這個規矩立起來,執行到底,這樣班級很快就能夠進入正常狀態。到第三個星期,就可以和顏悅色了,你就可以收放自如了。孩子會很聽話,很受教。不然的話,你大呼小叫都不管用的。
我們當然要相信人性的光明,相信孩子是願意學好的,不然就不用做教育了。我們儘量提升自己的德行以感化孩子,但也要知道,現實是很複雜的,不是所有孩子在所有時候都可以用德行來感化。堯舜德配天地,兒子都還不肖,有什麼辦法?孔子看原壤不像話,也「以杖叩其脛」,也罵冉有「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說子路「不得其死然」,罵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聖人也有發怒的時候,此乃義理之怒,是合理的,該發火的時候發火,也是中正平和的表現。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拐彎的時候就要有意傾斜一點,才能保持平衡,在拐彎的時候你還一定要保持中正,往往會摔倒的。《禮記》上說,「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春天是春暖花開,但冬天就比較嚴寒。教育孩子也是,主要看看你用不用心,而不是你採用什麼手段。我們該嚴格的時候要嚴格,不要忌諱嚴格。
今天的家長和老師受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都忌諱談嚴格,一動手打孩子就感覺自己不溫文爾雅了,不和藹可親了,自己受不了自己這個「凶」相。其實老師本來就是要承受孩子暫時的怨恨,古人為什麼易子而教?孟子云「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父親教孩子,教之以正,孩子不聽呢,就會發怒,發怒的話父親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會受到損害,孩子會想,「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你教我以正,你自己都不中正!這樣父子之間的感情就會受到一定的傷害。那就交給老師,讓老師來管教他,他不聽話老師處罰他,他怨恨老師也沒有關係,因為老師畢竟不是他父母,老師無所謂,老師與孩子之間是敬的關係,老師處罰他是正常的。這樣孩子既能夠讀書受教,也保全了父子之間的親情,所以古人易子而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老師本來就要扮演一個受孩子怨恨的角色,老師不一定都是和顏悅色的,你有很好的德行,不動聲色就可以讓孩子受教當然很好,但並不能保證人人隨時都能做到這一點,所以就需要有適當的處罰來配合,這跟治理國家是一樣的,德主刑輔,寬猛相濟。做老師最重要的是要拿出你的真心,我們要真的愛孩子,愛教育,為孩子一生負責,希望他成才,我們並不是故意迫害孩子,這個動機最重要,我們是真愛他了才嚴格要求他。
「老實大量」是一個方向的提醒,是盡其所能
我們總結一下:老實大量讀經符合教育的本質,它是教育之道的回歸;它有歷史的傳承,是對古代私塾教育的繼承和發揚;它是時代的要求,最切合於這個時代;它也是培養大才的需要。所以「老實大量」的提出,有著重要深遠的意義。 「老實大量」這四個字是王教授對讀經教育者的一種提醒,提醒大家儘量讓孩子走在「讀經」這個正確的方向上。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在讀經路上有很多歧路,很多陷阱,能堅持走在「讀經」這條路上是不容易的,有的人做著做著就偏到西式的「快樂教育」上去了,有的人掉進故紙堆裡去了,有的人沉迷於才藝去了,有的人無休無止地去落實《弟子規》去了……很多很多,這些也不能說完全不對,但我們要知道,教育的道理究竟在哪裡,究竟是什麼才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最重要!王教授提出老實大量讀經,就是指出一個方向,對我們所有人是一個提醒,當你偏離太遠的時候,請你想想這四個字——「老實大量」!這樣才能真正挽救我們的孩子!
當然老實大量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標準,它只是對教育之道的一種強調,不是說非得八個小時十個小時才是老實大量,它只是盡其可能。甚至可以悲觀一點說,我們人類是不可能完全老實大量讀經的,因為老實大量是非功利的,與一般人的思想不一樣,與我們今天父母老師的想法更不一樣。所以教授呼籲了這麼多年,真正老實大量讀經的孩子還是不多的。當然現在號稱老實大量讀經的學堂開始多起來了,但是不是真的老實大量也還難說,這裡面有很多的因素要考量。你理解不到這個程度,也不要勉強,能夠讀經已經很可貴了,你能夠讀多少就讀多少,盡己所能,這就是老實大量。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是全日制學堂還是業餘式學堂?在你可能的時間內盡可能多讀,不要忘掉讀經的方向,就已經很好了。
就我個人而言,這兩年我們真正落實老實大量讀經,效果真的非常好,越來越感覺到踏實和輕鬆愉快。所以希望老實大量讀經真的能夠提升讀經教育,進而能夠提升整個國家的教育,人類的教育!這段時間我出來宣導讀經,坐汽車,坐火車,乘飛機,要費相當的精力,偶爾也感到有些勞累。不過有時我會突然想到我正走的這條路,也許是王教授走過的,這個機場他也許來過,這些出口入口不知道他穿梭過多少次。這個時候我就感覺離教授那麼近,感到能夠走在教授走過的路上,實在是我的幸運!(眾鼓掌)所以我希望盡我所能,在辦好自己學堂的同時,也把老實大量讀經的理念出來宣導一下,讓更多的孩子能夠老實大量讀經,希望大家都能夠繼承王教授的願望,把教授開出的這條教育之道一直走下去,走到底!謝謝大家!(眾鼓掌)